查看原文
其他

创意经济论坛 | 设计赋能产业,面对消费升级下的产业结构的改变,设计如何产生时代性的价值?‍‍【下】

华英会 2022-12-14


3月17日,由“华英会 & 深圳时尚家居设计周”联合主办,“佛山市禅深现代产业发展促进会”协办,“宝能第一空间”友情支持的“设计赋能产业/中国原创设计与当代精英生活方式”高峰论坛,在“深圳时尚家居设计周暨36届深圳国际家具设计展”1号馆成功举办。



现场近300位来自“设计、综合创意、文化艺术、生活方式企业品牌及媒体“等跨界代表参与了论坛。结合论坛主旨方向,主协办机构经过精心策划,从产业链多行业专业中推荐了“生活方式研究者、知名地产开发企业、大家居产业民族品牌、建筑室内、艺术家、文化和金融投资界及品牌策略研究代表”进行思想的碰撞和深入探讨。在当下设计变革的新里程,及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下,设计与产业之间,不再是一个个的孤岛,如何可以更好的达成共识与共融,如何更好的获得企业和品牌的竞争力?如果更好的联接和推动品牌的成长与产业的进步?对话嘉宾均从各自专业和企业角度表达了他们的观点。







主 题 对 话 


本次论坛对话环节由GWP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张国威先生/ 华英会设计师联盟创始人-唐海云女士共同主持。


张国威:2019年我当时参加了‍‍包豪斯成立100周年的一个论坛,‍‍当时哈佛大学的校长和设计学院院长提出过一个事情:包豪斯也就是现代主义,当时在提出来的时候,这个理念‍‍他也没有想到会影响这么深远,在100周年之后,全世界几乎每个国家‍‍都还在受到包豪斯现代主义的影响,而且是方方面面,无论是建筑、室内、家居、装饰,及一些‍‍产业的设计,都是在受到这样的一个理念的影响。我们就在思考,为什么这样的一个‍‍源自于设计理念的源头,它能够带来这么深远超过百年的影响,在所有的行业都渗透下去。而我们今天在谈到创意经济设计赋能产业,我们又能从中学到什么?我们又能借鉴什么?基于这样的一个大的背景,作为各行各业的一些代表,如何去讨论、去‍‍推动或怎样去抓住这样的机遇,去实现我们所说的设计赋能产业。‍‍

首先我想‍‍有请浪尖设计集团的董事长‍‍罗成先生来分享,您在创立设计公司和产业公司的时候,一直在提到,‍‍设计必须要全产业链的去推动,才能带来更好的成果这样的理念‍‍请您分享一下,您是怎么看待设计赋能产业这样的一个话题。‍‍


 


罗  成
著名设计师/浪尖设计集团-董事长

罗成:感谢华英会的邀请,‍‍让我第一次跟家具行业以这种方式接触,我是学工业设计的,19年我专门去了一趟魏玛,‍‍那是我第三次去包豪斯的起源地,然后与当地的设计师朋友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其实聊得最多的‍‍反而不是“包豪斯”,而是‍‍中国的设计、中国的大环境。这让我很感慨。100年前近代工业设计,对工业影响很大,‍‍为什么‍‍大家这么关注中国,为什么谈设计的时候会把话题从最初的传统德国转到了中国,‍‍其实还得益于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的机会更多了,业态多元化了,‍‍大家对中国有这种欲望的渴望,发展的渴望。

我从事设计行业30多年,‍‍在这个过程中间,起初我是学产品设计,我考虑的是如何把产品做到极致,从一个杯子‍‍到现在做‍‍汽车做大型的建材。‍‍但是做了这么多年,我又是一个企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我必须得考虑企业的发展,它必须要跟产业结合在一起,‍‍而设计师在做产品的时候就要考虑产业,就要依附产业,‍‍等你把它当成一个企业的时候,可能你就要推动产业去发展,可能要整合很多产业。‍


‍之前的工业设计产业的上下游,可能更多是跟‍‍电子后面的模具、塑胶等进行结合,突然发现产业变了,‍‍现在建筑都在装配式,室内也在模块化,人的‍‍认知变了,社会发展变了,它才会产生了设计要跟产业结合在一起‍。特别是企业经营者、管理者的时候,你必须要考虑,‍‍只从产业的角度看待行业还是有局限性的,‍‍你可能得从区域经济的发展,从社会的发展去考虑,究竟设计要做什么?我们是否在做社会的这种供应的结构?还是区域发展的产业经济布局?在这样一种发展关系下 ,‍‍我们应该怎么去思考?‍‍ 你会发现自己的角色变了,开始从一个具体的产品这个点,到把一个企业当成一个产品,再把一个区域经济当成一个产品的时候,‍‍你就会达到了社会级的势头,去考虑这个社会怎么发展。‍‍所以我把它做了三个层级,第一个是:产品本身的点的事情,‍‍第二个:从产业以及产业之间融合的事情,第三个:是在产业区域经济发展的事情,来提示设计师究竟要怎么去思考一个设计,它的着眼点在哪里?‍‍你的思考在哪里?它的价值在哪里?它的市场就在哪里?‍‍他的社会的这种责任就在哪里?




唐海云:薛平先生来自于金融投资界,‍‍观察和接触到众多领域行业的发展,同时又是一位艺术的爱好者,‍‍多年来一直在从事中国顶尖手工艺术的投资和推动。‍‍基于这样的一个职业背景,您如何看待艺术和设计跟整个大产业之间的发展关系?
 


薛  平
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协会 理事
承露现代艺术馆 院长
华英会设计联盟 发展顾问

薛平:我从文化‍‍艺术和设计这几个角度来谈,很多人都在讲原创设计,原创设计的基础部分应该是需要有一个文化的主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积淀,‍‍你到达了一个什么高度,然后是一个怎样的水平?‍‍不管设计师也好,艺术家也好,‍‍需要达到一个水准,‍‍‍‍叫“登堂入室”,‍‍叫登文化之堂,入艺术之室。‍‍我们叫登‍‍正门去进入,堂堂正正才能进入艺术的殿堂。‍‍但是我们看到很多现状,‍‍‍‍更多人是愿意走后门,‍‍走偏门,‍‍急功近利。‍‍但是只有到达这种文化的层级,才能跟‍‍古今中外、东方西方的‍‍艺术文化思想的“大家”对话,‍‍你才能有这种水平。‍‍否则‍‍给你‍‍非常好的思想,‍‍非常前沿的设计,‍‍我们可能都是深入宝山空手而归,‍‍我觉得这是一个文化底蕴的问题,‍‍我们应该先向内求,‍‍当我们‍‍立得住,才能博采众家之所长。





张国威:吴会长本身的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产业企业家,‍‍同时又是一个非常有前沿眼光和格局的判断者。在这个过程中,选择了在这样一个合适的时机去促成推动设计赋能产业的链接,‍‍是双向的赋能设计,赋能产业,产业又反哺给设计。‍‍我想请吴会长谈谈您如何看待设计与产业,或者说在这个事情推动之后,您的想法和期待会是怎样?
 


吴启超
佛山禅深现代产业合作促进会 会长
天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吴启超:我是学理工的,对于我来讲,我觉得这个世界美,一定是阴阳两面的。‍‍‍‍从最伟大的周易来讲,事物上一定要有‍‍软硬阴阳方圆。看似矛盾,但实际是一个综合的调和,这种调和它产生了“‍‍美”。‍‍我认为整个世界、整个社会、整个空间的美,不能够‍‍仅仅靠工程师,‍‍他一定要有设计师,因为他是一个综合体‍,它就是一种整合与相对的完美,所以‍‍整个的世界才能美。‍‍一位感性的设计师去做企业的话,‍‍他可能会缺少一点理性的东西;‍‍但如果理工科去做企业,但又缺乏一种对“美”的表达的能力。从企业经营上,我把设计师比喻成一个空间美学的缔造者和设计者,‍‍设计师做好前台,我把后台‍‍技术创新的‍‍产品线与中台的整个信息化系统做好,能够为设计师所用,能够让设计师提高效率,前台只需做好创意,剩下的事情交给中台。


我们作为工程师,从技术的革命来解决问题,研究的是如何让先进的技术‍‍来把这些产品交付给设计师来使用。‍‍我们要把这些‍‍高科技功能性的产品,研发出来,‍‍让设计师去做选择。‍‍所以从科学角度来说,不管是结构还是从产品这些来讲,我们要有先进性。‍‍第二点我认为设计师‍‍一定要靠效率,‍‍他要有效率,他如果没有效率的话,他还是很难拓展‍。


“设计”是一个系统的对“整个企业的设计,对产业的设计”。从整个链条上来讲,它同时‍‍应该关注系统设计,如何从一个企业家的角色,‍‍调集各种资源‍‍为设计师,‍‍找到更好的项目,也为设计师赋能。

 




严正农
边际创意设计中心 创始人
华英会设计师联盟 联合发起人

大家谈的都是产业,我是一个设计师,是一个结构美学的追崇者,我一直关注结构美学,我想从一个专业的设计师的角度来互动今天的主题。我很欣赏一位设计师的建筑,‍‍它通过结构来解决建筑方面的问题,‍‍刚才大家都谈到包豪斯,‍‍包豪斯最早强调功能决定外形,‍‍一直在‍‍践行‍‍这样一个设计理念:‍‍‍大家看是一个结构,‍‍跟‍‍它建的一个桥梁或者一个建筑的关系,‍‍透过这些结构,‍‍我们感受到了它的美感。如华人设计最具影响力的代表“贝聿铭”,‍‍‍‍他设计的一些项目,用了很多‍‍结构美学‍‍在里面,包括他做的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它让结构美感得到了更好的提升。‍‍这个设计美学可以更好的结合技术与时代文明可以变得更高效,但在目前的国内设计市场依然没有很好的得以体现。



关于赋能这个问题,‍‍‍‍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特色,‍‍‍‍我回想了一下“赋能‍‍”的含义是什么?‍‍这几十年我都在做赋能的工作,赋能‍‍是设计师在从事的工作,‍‍我们今天是‍‍‍‍这个节目跟家具行业有关系,‍‍恰恰我跟家具行业打交道比较多,‍‍我一直都在给他们赋能,‍‍从品牌形象的设计‍‍到空间设计,‍‍包括他们这些专卖店,‍‍我都有参与。‍‍这个行业的问题在哪里呢?就是‍‍‍‍跟设计师合作的紧密度不够。这个行业‍‍跟地产行业是不一样的,‍‍很多个体老板做家具行业,‍‍很多老板自己亲自做设计,这些企业如何要跟设计师‍‍更紧密的合作?我跟国外品牌合作的经验,‍‍国外的一些家具制造业他们都很关注‍‍跟设计师的合作,‍‍而且是一个长期的‍‍,他们给设计师的任务,他们对产品设计‍‍投入很‍‍多的精力,‍‍可能设计两套沙发或者一套餐台,‍‍他可能就要花费一年的时间。‍‍象欧洲的一些家具企业,有的是会把自己的产品‍‍设计好以后让‍‍‍客户来使用,让他使用一年的时间,‍‍然后给他一个表格,‍‍在这一年‍中你在使用‍这些产品时,有什么问题? ‍‍然后再回归到工厂‍‍进行完善,‍‍基本是这么一个程序。‍‍这就是我的分享。‍‍谢谢



 
唐海云:飞杰老师在空间设计和家居产品设计上都有非常深的系统性的研究,‍‍并且成功的推动了很多的家居品牌的成功转型及上市。‍‍‍‍‍‍中国原创设计跟生活方式及市场需求之间怎样才能形成‍‍一种更好的与时俱进的协作?这是否会成为一种设计发展的新的方向? 


陈飞杰
鲁班学院 院长/ 陈飞杰设计事务所 创始人
 
陈飞杰:首先感谢华英会,感谢大家有这样的时间机会给我们在这里来互动交流。‍‍刚刚吴启超会长特别提到说‍‍供应商或者厂家品牌,其实很多时候都在做单品,‍‍就像吴会长所讲,‍‍他是做布料、‍‍做面料,我是一个服装设计师,我需要把布料做成一套‍‍能够符合客户身材,帮他量身定做,形成一套完整的生活方式。中国的‍‍家居品牌产业绝大部分在做单品,比如说做家具的只做家具,‍‍做地板的,只做地板,做瓷砖的,只做瓷砖,也就是我们现在中国所看到的‍‍所有单品类的,‍‍跑到最前面的头部企业基本上都在百亿以下,‍‍难以有突破百亿的趋势。‍‍我在这个行业深耕了30年,在家居产业的设计,‍‍我们合作了大概有100家左右的投资的企业,‍‍我们也特意把这100家去年的产值做了一个统计,加起来约3000多亿,‍‍也就是说各行各业的头部企业平均下来只有三十几个亿的产值,‍‍但是有一个数据很有意思,‍‍现在全球性的家居产业的第一名,也是我们整个中国现在大家都向他学习的宜家,‍‍宜家去年的产值是3100亿,‍‍也就是说把中国的‍‍泛家居行业头部的前三加起来的总和100家,总和等同于一个宜家。中国这么庞大,有十几亿人口,‍‍我们大概在‍‍家居、泛家居、大家居产业的总消费产值去年大概有7万亿,‍‍7万亿里面‍‍能够超过百亿的,只有‍‍顾家、李华、‍‍欧派等。‍‍但是反过来说,可能带给我们这些品牌有更大的机会,更加强大的空间的成长。‍‍跟这些企业合作的过程当中,他们运用人海战术,‍‍开足够多的门店‍‍来扩大它的产值。差距非常大,那差距在哪里?很简单的说一个是低频的消费,‍‍一个是高频消费。‍‍中国现在所做的泛家居行业的模式都是装修了才去找你们,‍‍不装修不会找你们,装修这件事情中国的家庭‍‍每平均10年装修一套房子,‍‍他不会那么频密,也就是说今天如果这一次装修好,这10年内都见不着你,‍‍所以中国所说的泛家居行业的品牌,其实是产业的小范围的品牌,‍‍而不是消费者的大众品牌。



‍‍所以回到刚才所讲的就是中国绝大部分的百亿以下的‍‍泛家居,不管是家具还是建材的企业,其实很少是早期有做顶层战略的,‍‍绝大部分它是跟随着自己看着眼前什么好卖,留下来不好卖就把它换掉。‍‍‍‍中国有这么好的空间跟市场等着我们,中国市场的变化的速度之快,‍‍是全世界都跟不上的。‍‍设计师生在这个时代,是很幸福的,‍‍有太多机会了,‍‍但是话又说回来,作为一个设计师,能否想一想我们曾经参与的项目,包括未来我们能参与的项目,‍‍是否能做到可持续发展?‍‍是否我们所应用的材料可以回收?可以自动分解?同时可以跟下一代的产品有很好的迭代,也就是说我们不要把我们子孙后代的‍‍环境的资源给透支了。‍‍我觉得我们做设计这么多年,我们也应该要考虑在‍‍环境可持续发展上,我们应该要去承担,要去担当,谢谢。




唐海云:少康是做品牌策略研究的,‍‍品牌对企业和产业的价值不言而喻。面对消费升级下的产业结构的改变,品牌如何产生时代性的价值?‍‍我想请少康来互动这个话题。‍‍



高少康先生
亚洲著名设计师 / 靳刘高设计事务所 合伙人

高少康:我认为‍‍设计赋能这个其实‍‍在今天已经不言而喻了,设计能产生的一些价值各位都会聊到,包括我认为在座的都非常有能量。‍‍


我发现有一个现象,设计师现在越来越像企业家,‍‍而企业家则越来越像设计师。其实‍‍简单来说,如果我们说到这个时代,这个时代的精神是什么?‍‍现在这个时代精神它‍‍需要高度融合的,我做为一名设计师是‍‍很享受,做一个纯粹的设计师,‍‍关注的是“点、线、面”一些过程;这个时代,他会逼得设计师不能只单有‍‍纯粹的设计思维,它更多的应该是整个产业的设计思维,这样才能跟客户去对接,才能把价值转化为产业的价值。‍‍所以中国现在是怎样的时代,中国是全球‍‍在产业渠道最复杂的一个国家,‍‍也是这样的一个媒体推广,‍‍变更最快的也是‍‍最多花样的这样的一个国家。‍‍所以我认为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面对的命题,它需要‍‍不停的突破更新与整合。刚才也提到“包豪斯”,它不是一个单纯的设计浪潮,它其实是社会发展的浪潮,‍‍它是‍‍跟‍‍二战之后所有的社会重建的各方面都有一种密切的关系。


我们现在聊的也不是一个设计的思维,应该是根据这个时代的需求来转化。‍‍所以做品牌也好,做家居也好,最终还是会受到产业与社会的发展趋势上面去‍‍这就是一个共同时代的命运,但凡是要在这个时候要多做一点事情,‍‍需要更加的融会贯通各种方面的需求



品牌设计范畴‍‍总结无非就是两点:品牌如何在同行业里面去‍‍找到自己的竞争力做到差异化,‍‍而产品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的需求上提出创新,去创造所谓的一种社会价值,让消费者为它的创新买单。特别是在当下,它必须在‍‍基本功能上增加情感的功能,也就是经常说的基本功能是刚需,但情感功能是强需,‍‍它要满足我们生活如何变得更美好的一种心灵价值。‍‍从设计的本行来说,作为设计师,所要创造的价值,他是一种文化层面的,所以‍‍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设计师最困惑困难的一个年代,因为他不是在做纯粹的事情,他要把‍‍很多的事情环节攻破。这个社会需要‍‍这种具有多方面企业思维的以及社会思维的设计师,所以‍‍更多的设计创业家,包括我本身也是香港设计师协会的‍‍副会长。‍‍这几年我们也跟香港的科技园在做一些‍‍这种行业对接的活动,我们发现其实需要把设计跟这种科技或者科技企业产生互联,‍‍大家要成为一个事业上的合伙人,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我认为这个是一个社会的趋势,也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



 
张国威:马总作为星河文化板块的负责人,‍‍一直以来都在从事着文化这个领域,无论是文化产业的经营,还是文化产业的一个‍‍推广或是运作,请马总分享您是如何从文化产业去看待设计‍‍师在不同产业的一个促进的作用。



马晨风
星河产业集团文化公司 总经理

马晨风:首先谢谢华英会的‍‍邀请来参与到设计与制造产业领域的交流,我不是做家居设计的,我20多年来主要是做城市运营,‍‍也就是一些城市文化品牌,还有产业平台的运营。‍‍今天这个话题“设计赋能产业”,‍‍我也研究有一段时间了,‍‍设计跟制造业是有区别的。‍‍我本人原来是做多媒体设计的,在2000年的时候,‍‍当时在运营一些文化空间,‍‍在那个时候设计对于‍‍我们这个行当来说,它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工具,‍‍可能就反映在‍‍一张海报的设计或者是一个票据的设计上,‍‍但是过了几年之后,我们开始尝试着用设计去创新我们的业务,‍‍比如说我们的空间,‍‍我们的运营服务,还有我们的传播等等。在这个时候,“设计”实际上作为一种工作语言,进入到了我们整个的运营管理体系当中来,‍‍成为了其中的重要的一部分。再后来我们又得到了进一步的赋能,‍‍用一个设计思维去引导我们去做一个新的文化空间。‍‍在文化空间当中,我们从早期的这种工作方式‍‍就已经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不同职业的专业人士‍‍进入到这里面来,跟我们成为了一个联合的工作团队。‍‍比如有艺术家,有策展人,有信息工程师,还有多媒体设计的工作人员等等,‍‍在这样的一个联合状态下,我们对空间做了一个新的定义,‍‍包括我们的运营系统,‍‍后台的数据系统,‍‍还有我们的前台的展示系统以及传播系统等等。‍‍在这样的一个‍‍联合工作的方式下,‍‍由设计作为一个牵引和主导的推动下,所形成的一种‍‍新的空间和新的服务,‍‍带给了大家一个不一样的感受。



因为我是做运营的,我特别喜欢去复盘回顾,‍‍当我们讲设计赋能的时候,我就在想我们是经历了怎么样的一条路走过来。‍‍从今天的角度来说,‍‍我们做城市运营这个角度来看,‍‍做设计赋能‍‍这个事实际上还有很多,‍‍虽然我们今天的设计已经很繁荣了,‍‍‍‍过去10年可能是中国设计发展最快的十年,‍‍但是我们如何去进一步的‍‍发挥“设计”这样的一个主导力量,我觉得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比如在我们工作当中,我们就会经常遇到‍‍投资决策的问题,‍‍还有‍‍ IP产权的问题,‍‍还有运营机制的问题,这些实际上都在限制‍‍设计‍‍去发挥更大的力量。‍‍特别是设计思维的这种认识,‍‍我认为在我们现在的社会,‍‍设计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可能还不够。如果设计不能够面对未来去发展的话,我们‍‍一定是要在全社会进一步的去推动设计思维,特别是我们的‍‍企业家和投资人,特别的‍‍需要去在他们的圈层当中去建立一个设计思维,‍‍这样一个潮流。‍‍谢谢。




张国威:易铜华老师在设计和设计管理及商业运营上都有非常深厚的一些经验可以借鉴。‍‍您能否从这个角度去分享一下:您怎么去看待设计在不同产业与现在这样的一个前沿推动的趋势‍‍会是怎样?



易铜华
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室内设计 硕士
则灵艺术设计机构 创始人
 
易铜华:我是在做房产设计的领域,也在这个领域从业20年了。在‍‍地产的设计领域,‍‍非常重要的就是你的方法论和你的流程‍‍当时在英国有个老师跟我讲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他说设计公司的方法论和流程要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资产,‍‍他要比你的现金流还要重要。‍‍‍‍在当今的全世界来看,什么是‍‍正确的设计方法论?我过去认为设计和艺术是一体的,‍‍但是世界上现在逐渐在开始把设计和艺术在剥离掉,‍‍更多的是认为设计是服务业,‍‍设计应该以人为中心研究人的需求,‍‍‍‍所以我认为‍‍如果想要‍‍推动设计行业的发展,‍‍中国需要‍‍继续的转变这个观点,这个观点‍‍是设计师的命脉所在。‍‍‍‍去年我在家具展,为万科做了一个130平方的户型,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设计理念升级了平面布局,从而重构家庭结构,增加亲子互动场景关系,为年轻主力客群呈现理想生活的范本。‍‍



中国未来‍‍趋势会是什么?‍‍我觉得一个极其明确的趋势就是家庭人口的小型化。我们大学的教育,‍‍我去年在广美去演讲的时候,你会发现‍‍大学教育中还是过多的存在于技术部分的,‍‍关于社会学,关于心理学对人的研究的部分,‍‍以及包括设计的商业链接,‍‍客户的需求链接的方面‍‍做的都是不够。另外我自己公司的员工我们也有很大的规模了,我们去年的时候,应该排名在中国的地产设计中大概在第5名左右。‍‍‍‍做了这么大的规模,我觉得很重要,我是要把所有的员工都要做性格测试,‍‍到底你是什么样的性格?大部分设计师其实是很微观的和感性的,‍‍但是我们今天讨论了很多问题,‍‍其实它是需要宏观的系统设计的,那么我们很多建筑学的学生,他们可能是‍‍更多的层次的性格内核可能会更合适一些。‍‍所以很多建筑设计师他们可能会‍‍更加宏观的系统设计的一些能力。



刚才我听到马总谈到设计思维,‍‍设计思维在国外是一个专有词汇,其他谈的更多的是如何将‍‍客户的这种需求转化成视觉的呈现,我想这也是‍‍国外在设计理论上跟国内很大的不同,就是国内的很多的设计,‍‍更多的还是在考虑“风格创意”,但是我想讨论的‍‍关于设计的过程中非常核心的观点,当你提出以人为中心来做设计的时候,‍‍你更多的是要提‍‍4G战略如何把需求转化成形体‍‍和可视化的‍‍一个整个的整合式设计,所以我想这是需要我们做设计企业的管理者,‍‍需要从更宏观的‍‍一个视角来看待自己企业的发展,以及看待对人的分配和跨部门的体系的建设。现在的设计企业为什么这些年企业越做越大,是因为设计和设计企业变得越来越复杂了,‍‍我是非常反对设计企业在小型化,因为一两个人的设计企业非常难解决系统化的问题,你要做市场,你就必须要有用户研究的部门,你就必须要有运营的部门,要有‍‍调配的部门,甚至你要有人做宏观策划,有的人擅长做微观的一个执行,‍‍要把这些人划到不同的部门里面去,但是你需要一个很好的体系设计,做一个整合者来推动企业。‍‍只有这样,你才可能真正的帮助一个地产企业,‍‍把它的设计‍‍做到了真正的满足人的需求,然后‍‍推动‍‍行业的一个快速迭代。‍‍所以我想这是我们谈到中国的创意设计的时候,我觉得‍‍设计企业的一个领导者‍‍是需要去做这样的一些思考,做这样的一个分享。‍‍谢谢大家。‍‍





张 国 威

GWP建筑事务所 董事合伙人

哈佛建筑学硕士 / 哈佛大学华南校友会 副会长

华英会青年设计发展计划 主席


互联与融合,‍‍这是一个趋势。‍‍其实很自然的想到,就是说我们现在因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去往这个方向去探讨它的一个互联性设计,怎样去互联产业。


我也想谈一两点我自己的感受,‍‍当时我是16 年从哈佛回来中国,‍‍当时我在美国也是在从事着建筑设计这个行业,我当时在哈佛做超高层,‍‍我们在研究超高层的时候,最看重的最深刻的,其实是它整个‍‍超高层的系统和设计理念,文化哲学理念的一个就是透彻‍‍从一而终的贯彻性,‍‍这种贯彻性。‍‍‍‍我们能在世界上很多大师上看到,比如说扎哈,她是建筑师,‍‍在全世界包括在深圳做了几个大的项目,‍‍还有一个法国大师他也是‍‍因为在国外一直强调的是这种从一而终的哲学理念贯彻到你的整个建筑空间系统里面去。‍‍然后这样的一个东西,我们在深深的掌握学习之后,回来在国内‍‍我当时第一个感受就是‍‍要非常绝对化,我们去坚持这样的一个思维去做一些项目。


‍‍经过这几年的不断去尝试和实践,我们也很荣幸的中标了一系列的超高层,然后超高层在做的时候,我们发现‍‍其实它是有一系列脱节的问题,包括我们所知道的扎哈大师,她的项目在这样的一个好的思维之下,实际上‍‍它跟产业有一点脱节了,它的产业脱节就是它的空间和表皮做不出来,这个时候我们应当为合作方想尽一切办法去帮助 他实现,结果发现可能在国内生产及做不了,没法落下去。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理解为设计和产业它有一定的脱节,‍‍很好的设计没法实现,这是谁的问题,可能是双方的问题,大家没有达到一个很好的共识和默契或者是认知,可能链接都是没有达到一个高频次。‍‍所以在后面我们做项目的时候,提出来一个新的方式,就系统性的设计,我们高层要做到,它不仅是一个概念,从一而终的落下来,‍‍而且要做到所有的零部件,所有的这些结构、空间、表皮、材质和幕墙,‍‍‍‍非常的准确到位,到厂家都能做的就是能够做到对应的,比如说我们现在做的一个‍‍标准化模块,我们做4个模块,这4个模块我们在设计的前端,‍‍都不用等到后面做施工图报价,我在设计的前端就已经去评估完整个中国行情里面能生产幕墙的一个模块,‍‍‍‍这样做的话,它的好处和坏处都有。‍‍好处就是你这个东西在落下来的时候,你其实是已经跟产业进行了紧密的捆绑,设计产业捆绑在一起了,‍‍很好的去把这个项目能够完成,能够建起来。‍‍不好的地方就是我在前端的时候投入的是巨大的人力物力和平台。‍‍我们在前两天开一个高层会议可能要56个人,就是各个板块,你目前板块结构把所有板块都要过来,‍‍而且这种会议要‍‍大家达成一致才能推进。‍‍它是有这样的一个平衡,但这种平衡我认为是好的。


‍‍这种平衡其实就在于‍‍潜移默化的在推动和引导着我们,其实设计跟产业其实应该要紧密的捆绑互联,紧密的融合,‍‍你才能够真正落下来的东西是跟你的思想跟你设计前期考虑的东西是一致的。‍‍而给我的感受是这几年的一个实践的深刻的设计,产业之间的一个‍‍就是连接这种感受,我也相信‍‍随着包括在国家在推这种‍‍装配式的建筑,还有等等的环保材料,其实最终它的目的都是一个‍‍回归到本源,我们做这些所有的建设,它其实要对环境对人好,‍‍而不是说想象的和实际的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这个过程中我认为其实就是无形中一个推手在推动我们‍‍设计产业相互的赋能,设计产业相互的连接,更好的去创造一些‍‍好的空间,好的建造产品,好的产业发展,‍‍这是我的一个比较深刻的感受。





今日嘉宾分享的都是行业干货,他们都是探索者,感谢大家的聆听,也期待未来我们可以向大家传递更多更好的内容,积极推进创意思潮与产业形成良性对接。为设计师与先进的制造企业提供营养丰富的创作灵感与跨界合作。




文案整理 / 摄影:华英会 曾慧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